中华民族精神
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,是贯穿全民族历史发展的群体精神形态,是积淀于民族心理文化结构中的精神素质。
中华民族精神它由两个基本方面所构成,一是精神活动的方向,即精神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;二是精神活动的方式,即为实现理想目标而采取的态度、途径和方法。
中华民族始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,群体与个体的和谐。中国人坚定地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、互相补充、互相统一的,因此主张“人与天地参”、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在社会领域中,中华民族既主张“为群”。也提倡“贵己”;既倡导“兼善”,也强调“独善”,追求群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的“群居和一之道”。二是“天下为公”的大同理想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,就是《运》所描绘的“天下为公”的社会,在这种社会里“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”,“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”,“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寡孤独废疾者,皆有所养”,财产公有,社会和平。三是“盛德大业”的人生目标。中华民族的个人人生理想,是养成崇高的品德和建立弘大的功业,即《易经》所说的“盛德大业”。人生的一切活动,都是为了“立德立功”、“祟德广业”,既要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,又要建功立业,为社会作出贡献。·这三个层次相结合,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活动的方向。历代的贤能圣哲、仁人志士、英雄豪杰,都以这种理想鼓励自己去努力奋进。
就精神活动的方式而言,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四大要素。(1)“自强不息”的主体意识,中华民族总是把“天行健,君子自强不息”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,为实现美好的精神境界、祟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的价值而刚健奋进,水不停息。(2)“革故鼎新”的革新观念:中华民族虽然尊重历史,珍惜传统,但它并不保守,更不停滞。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,“革去故。,鼎取新”的变革观念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。(3)“厚德载物”的宽容态度:中华民族主张人应该像大地一样有博大宽厚的胸怀,负载万物,生养万物。以兼容并包的态度与自然友好相处,对同胞仁爱相待,对外族和平友善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人和谐、人际和谐的理想。(4)“致中和“的处事方式: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以整体平衡为特征,《易传》讲“太和”,《中庸》讲“中和”。就是主张保持整体中各部分的动态平衡关系,反对“过”和“不及”两种极端化和片面性。这四点共同构成实现美好理想的基本方式,它是为实现“天人和谐”、“群己和谐”、“天下为公”、“盛德大业”的精神活动方向服务的。
中华民族精神的活动方向和活动方式两个方面有一个统一的基点,就是重视道德。“天人和谐”、“群己和谐”是至善的道德境界,“天下为公”是至善的道德社会,“盛德大业”是至善的道德人格,“自强不息”、“革故鼎新”、“厚德载物”、“致中和”是至善的道德原则、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。道德是贯穿“方向”和“方式”两个方面及其各个要素的一条红线。因此,可以说,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核心是祟尚至善的“重德精神”。
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形成、衍化和发展的过程。在民族形成之初,上述精神品格还不够显著,不很典型,随着历史的前进和民族的成熟,它就逐步被强化,成为民族的基本精神素质和共同品格,于是就成为一种既定的力量,影响着民族成员的素质,并世代相传,发扬光大,而且不断丰富,不断发展。到了现代,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,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,呈现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崭新风貌。井冈山精神、长征精神、延安精神、大庆精神、雷锋精神、焦裕禄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在革命和建设时代的新发展,都是民族精神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成果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