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共中央决定进军西藏
遵照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的决定,西南军区十八军、十四军一部和大批筑路工程部队、后勤运输部队以及西北军区一些部队,在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援下,从一九五O年一月开始,进行艰苦紧张的进军西藏的准备工作。同年十月,进藏部队举行昌都战役,打通了和平进军西藏的道路。一九五一年八、九月间,进藏部队依据《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》,从四川、青海、云南、新疆多路向西藏和平进军,经过四、五个月的长途跋涉,克服重重困难,于十二月一日前,进驻西藏各地,胜利完成了解放西藏的历史使命。
西藏位于中国西南边疆,是青藏高原的主体,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,全境为高大山原,平均海拔约4000米,素有“世界屋脊”之称。·解放前夕,西藏约有120万人口,藏族占94%。西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。西藏地区与印度、尼泊尔、不丹、锡金和缅甸等国接壤,地位十分重要。
解放前的西藏,是一个政教合一的领主庄园制的封建农奴社会。三大领主即官家(封建政府)、寺院和贵族,是农奴主阶级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。三者相互勾结,对农奴进行残酷的剥削、压迫。不仅剥夺农奴劳动成果,而且对农奴任意用刑,甚至挖眼、割鼻、砍手、刖脚、剥皮、抽筋。在封建农奴制度的桎梏下,西藏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极其落后,广大藏族劳动人民的生活极其悲惨。
英国于十八世纪末侵入西藏后,长期勾结和控制西藏上层统治集团,企图变西藏为殖民地。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时,以大扎摄政为首的西藏反动势力,在英国和美国的支持下,积极策划“西藏独立”。一九四九年七月,他们以“遣走一切可疑的共产党秘密工作人员”为借口,在拉萨制造“驱汉事件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们加快分裂活动的步伐,于一九五O年一月派出“亲善使团”,赴美、英、印等国活动,谋求支持;同时,成立以大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应变机构,任命总管噶伦,积极扩充军备。他们将藏军的14个代本(相当于团的建制,每个代本约500人)扩充为17个代本,从国外购进大批军火,雇请外国军事教官训练各地藏军和土兵,囤积粮草,企图阻止解放军解放西藏。
但是,西藏广大人民,包括西藏上层的一些人士,是爱国和反对外国侵略的。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同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,早就渴望得到政治上的解放和经济上的翻身。当国民党政府被打倒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宣布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时候,当得知生活在青海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和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地区的藏族同胞获得解放的时候,西藏人民更是盼望人民解放军早日进军,驱逐帝国主义势力,解放西藏。一九五0年一月三十一日,班禅堪布会议厅致电毛泽东主席、朱德总司令,谴责拉萨当局派遣“亲善使团”的叛国分裂行径,要求“速发义师,解放西藏,肃清反动分子,驱逐在藏帝国主义势力,巩固西南国防,解放西藏人民”。居住在青海的西藏宗教领袖班禅额尔德尼.确吉坚赞,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,切盼迅速解放西藏。拉萨三大寺(哲蚌寺、色拉寺、甘丹寺)表示不支持西藏地方当局与人民解放军作战。旅居西宁、重庆、兰州等地的西藏上层人士、藏族人民和西康、青海等省的藏族爱国人士,也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渴望解放军旌旗西指、解放西藏同胞的心愿,表示要为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贡献力量。
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对西藏人民极为关心。一九四九年十一月,毛泽东、朱德指出“西藏人民是爱祖国而反对外国侵略的,他们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策,而愿意成为统一的富强的各民族平等合作的新中国大家庭的一分子。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必定能够满足西藏人民的这个愿望。
一九五O年一月二日,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指示,中共西南局和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,在中共西北局和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支援下,担负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,并要求立即抓紧布置,派出部队迅速占领康定,以康定为基地,筹划入藏事宜。进藏兵力需装备精良、训练有素的1个充足军或4个师左右。遵此,西南局和西南军区于一月六日决定,由十八军军长张国华、政治委员谭冠三率领该军和十四军一部执行进军西藏的任务。西北局和西北军区确定由一军派骑兵支队从青海进军西藏、二军组建独立骑兵师从新疆进军西藏阿里地区,配合十八军的行动。随后,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组成,张国华为书记,谭冠三为副书记。当时,由于川西土匪猖撅,影响进藏的准备工作,西南军区经请示中央军委批准,将进藏时间由原定的一九五O年四月推迟至当年冬季。
为了慎重地解决进军西藏所涉及的政治、宗教、民族等复杂问题,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,在五月十七日给西南局的指示中指出:“军事进攻的同时,利用一切可能,进行政治争取工作是十分必要的。这里基本准备问题是西藏方面,必须驱逐英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,准许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。我们方面则可承认西藏的政治制度,连同达赖的地位在内,以及现有的武装力量、风俗习惯概不变更,并一律加以保护。”六月二日,中共中央又批准了委托西南局起草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十项政策,作为同西藏地方政府谈判的基本条件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