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 旗 渠
当年主持修渠决策的老县委书记杨贵透露
红旗渠有“超级机密”
《新民周刊》第17期刊登记者陆幸生撰写的专稿,透露了中国著名的红旗渠修渠决策前后鲜为人知的故事,现摘录如下。
修建红旗渠,是当年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在1959年底做出的决定,以后的三年,属困难时期。前一年,是1958年,当是正在“大跃进”,各地的浮夸风非常厉害。那年,林县小麦丰收,亩产114斤。杨贵回忆说:我到地区汇报工作,是第一个发言的。个别领导听到我的数字,很不屑地说:你们林县就是躺着不干,麦子产量也不应该这么低。
在我后面发言的,就说自己县里边的小麦亩产400、500斤的。也有慌称亩产1000斤的。可是,后面事情就来了,上级收“征购粮”,那个县亩产1000斤,就上交500斤。这些在1958年很风光的那些“地方”,在后来的困难时期基本都垮了。
1959年,林县再度遭受严重旱灾,河渠断流,井塘干涸。杨贵大胆作出引漳入林,修建红旗渠大型水利工程决策:向山西的浊漳河“借水”,劈开太行山,建造人工天河,把水引进林县。
当时,尤其是省里及相邻县的干部们,心头有个大凝惑,修红旗渠,林县究竟有多少家底?这是林县的“超级机密”,当年除了杨贵和县委几个主要负责人以外,省里和地委谁也不知晓。几年后,超级机密“露馅”了。原来杨贵和县委一班人趁着1958年丰收,也没因虚报产量而多交征购粮,悄悄攒下了4000多万斤储备粮,“私设”了一个200万元的
“小金库”(尽管这些资金和粮食,远远不够后来修建红旗渠的需求)。“上面”派来调查组,县人民银行行长受到党内警告处分。调查报告送往北京。时任主管财贸工作的副总理李先念阅后说:这不是什么大问题,不要把它看得过重了,动用这个钱合情合理,只不过有点不合乎当时的规定。
1961年7月初,中央书记处书记、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到河南七里营蹲点。他参加了新乡地委在豫北宾馆召开的会议。有人向谭震林反映,林县群众没有饭吃,把树皮都搞光了。“林县的书记杨贵还把‘引漳入林’改名为红旗渠,为了‘挣红旗’,不顾群众死活。”谭震林听到这话,火了,就说道:这样的死官僚,要撤职。千人大会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。在小组讨论的时候,县委组织部长说,杨贵很注重调查研究的,领导的批评“不符合事实”。这个话反映上去,谭震林说,还不认识错误。于是,地区领导就决定,撤销这位组织部长的职务,同时决定,第二天召开地委委员扩大会议。
杨贵如是回忆当年的情形:我是地委委员,来到安阳开会,感到气氛紧张,有些同志不敢跟我讲话,也不敢握手。第二天开会。省委副书记史向生从台上传了张条子给我。上面写着:尽快发言,认真检讨。我懂他的好意,快做检讨早过关。我没有按照那个意思讲话。我说:修建红旗渠,不是组织部长主持决定的,如果说修建红旗渠是错误的,要撤就撤我的职。毛主席说过,共产党人有“三不主义”,不戴帽子、不揪辫子、不打棍子,不能因为组织部长说了不同意见的话,就撤他的职。我还说:农村出现问题,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原因,只责备下边,我不赞成,况且这也纠正不了错误。事实上这些问题和责任也不只是在下边。
我这样讲话,是有点“说完了就随便怎么处理”的意思,但是坐在台上的谭震林没有发火,也没有批评。会后,没有发言的谭震林,立即组织调查组来到林县,结果是有人“讲了假话”,杨贵讲的是真话。组织部长随即复职。
“文革”开始,1966年9月21日,有数百人到林县要揪斗杨贵,遭到林县上万群众的包围。“走资派”杨贵在医院开阑尾炎。中央知道了河南及林县的情况,周恩来要谭震林通知河南省委,邀请杨贵参加“国庆观礼”。然而,因为有人“阻拦”,杨贵未能成行。后来,谭震林遇见河南省委的同志,问起此事,有人汇报说:杨贵在林县“挑动群众斗群众”。谭震林反问道:他们为什么到人家林县地盘上去造反,被打活该。
林县人民苦战十个春秋,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。周恩来总理曾这样向国际友人介绍:“新中国有两大奇迹,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,一个是林县红旗渠”。
(陆廷鹤摘编)
|